卡瓦格博,藏民族稱“絨贊卡瓦格博”或 “念青卡瓦格博”。意指很莊嚴、厲害的神山。 在飛來寺,當視線向西越過瀾滄江峽谷,所見之景象 ,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除了像虔誠的信仰者一樣,不由自主的稱之為聖山。 卡瓦格博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雲南西藏交界,屬橫斷山系的怒山山脈。 這座最具代表性的低緯度低海拔雪山,龐大且地勢險要。河谷深切,山峯壁立,難以到達。 很多區域都是地理影像的空白,同時在全球變暖的今天,這座雪山也正在發生着日見顯著的變化。 我們需要探索未知,記錄變化。 2019年,在我和白繼開的發起和組織下,開始做梅里考察項目。正式隊員51人,勘線及協作人員33人,共84人,對這座雪山的主要山峯、冰川、湖泊、河流、地形地貌等地理及人文、生物多樣性,進行了一次儘可能全面的影像和文字記錄。 完成線路17條,徒步總里程達574.66公里,2/3以上路段都在3900米以上高海拔地區。 在梅里考察項目的影像和文字記錄基礎上,2020年11月,《梅里: 探尋卡瓦格博之境》一書正式出版。 拍攝位置:214國道,3095m。 本文用86張圖片,10個章節帶你走進卡瓦格博之境。 2億年滄海桑田 2.2億年前三疊紀末,瀾滄江主洋閉合,古特提斯造山帶形成,陸地浮出水面。 6500萬年,印度板塊撞上歐亞板塊,東西向板塊物質被擠出,所形成的南北向剪切斷裂帶,為雲嶺、怒山、高黎貢山的雛形。 258萬年前第四紀冰期,山體被大規模山嶽冰川覆蓋。 1萬年以來,氣候變暖,冰川退縮。冰川,流水、風力等外營力刻蝕雕鑿,一道道高深寬闊的U型谷形成,一座座山峯變得陡峭。 2億年滄海桑田,演變出卡瓦格博今天高山聳立、河谷深切、結構複雜、垂直差異的高山地貌。 ▲卡瓦格博航拍,白繼開/攝 三江並流的地理奇觀 卡瓦格博為瀾滄江-怒江分水嶺,是東喜馬拉雅植物區系與橫斷山植物區系重要的植物地理分界線,也是動物地理區中東洋界和古北界的交界處。 ▲瀾滄江-怒江分水嶺,白繼開/攝 拍攝位置:老德維公路,3780m 4000米以上的垂直高差 從瀾滄江峽谷到卡瓦格博各山峯, 相對高差達4000米以上。 垂直高差,造就了熱帶/亞熱帶、温帶、寒温帶、高寒帶和終年積雪帶5個垂直氣候帶,使卡瓦格博區域成為了生物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 ▲垂直高差,廖正/攝 拍攝位置:214國道。3236m 700年聖境 《雲南德欽設治局社會調查報告》稱:“此雪山名震康藏,為西藏八大聖山之一。每年秋末冬初,成千上萬人於轉山路上,口唸佛經,繞山焚香朝拜。” 2003年為藏曆羊年,卡瓦格博本命年,外轉人數增至百十倍。 卡瓦格博的封神與轉山,至今已經七百餘年。 支信塘,卡瓦格博外轉山的起點。 1924年,約瑟夫·洛克在這裏記錄到:“有三條溜索。朝山的人必須經過這裏去朝聖卡瓦格博。每天有成百的人滑過溜索,每個星期甚至每三天就要換一股溜索,因為重的騾馬也和人一樣從溜索上滑過。” 現在,溜索已經廢棄拆除,不見當年盛況。 ▲瀾滄江邊的支信塘,白繼開/攝 拍攝位置:德維公路/梅里考察NO.17線,1970m。 多克拉埡口,位於卡瓦格博最南端,海拔4479米,寒風凜冽,空氣稀薄。於經幡林立之間,朝聖者川流不息。 ▲多克拉埡口航拍,白繼開/攝 拍攝位置:多克拉埡口/梅里考察NO.17線,4479m 多克拉埡口的下山路,108拐如同108顆念珠。 1921年6月,法國藏學家大衞·妮爾在其義子庸登喇嘛陪同下,裝扮成轉山朝聖之人,從這裏進入西藏。 歷時4個月抵達拉薩,於1927年出版《一個巴黎女子的拉薩歷險記》。 ▲多克拉下山路108拐,白繼開/攝 拍攝位置:多克拉埡口/梅里考察NO.17線,4479m 主要山峯 ▲卡瓦格博東坡山峯圖,廖正/攝 拍攝位置:飛來寺,3400m 卡瓦格博 海拔6740米,28°26'19.68"北,98°41'4.94"東,發源了甲興、曲那通和明永三大冰川。 卡瓦格博 南坡 1991 年1月3日,中日聯合登山隊17名隊員於C3營地,遭遇雪崩遇難。 ▲卡瓦格博南坡,紅線為91年攀登設計路線。廖正/攝 拍攝位置:神湖途中/梅里考察NO.3線,4295m 卡瓦格博 西坡 形如白色的法螺,山谷中是甲興村。2011年1月,高家虎從西坡攀登遇難,至今下落不明。 卡瓦格博 東北坡 在阿東牧場,觸目所及皆壁立千仞,奇峯競秀。 ▲在阿東牧場眺望卡瓦格博,白繼開/攝 拍攝位置:阿東牧場,3105m 緬茨姆峯 又稱女神峯,海拔6054米,28°20'8.88"北,98°45'7.14"東。完美的金字塔狀高聳尖鋭的角峯,旗雲如一縷秀髮,山形俊美,俏麗。 ▲緬茨姆,廖正/攝 拍位置:飛來寺,3400m 在神湖上方的粗卡4653米,羣峯咫尺,觸手可及。 ▲緬茨姆、吉瓦仁安·、巴烏八蒙、卡瓦格博,陳翠文/攝 拍攝位置:粗卡/梅里考察NO.3線,4653m 緬茨姆峯 北坡 從南爭埡口到尼達白松,再到主粗什貢,羣山環抱,千巖爭奇,女神一峯獨秀。 ▲緬茨姆北坡,梁爽/攝 拍攝位置:主粗什貢/梅里考察NO.5線,4228m 緬茨姆峯 東坡 從格久達順河谷而上,上升900米到達緬茨姆峯東坡腳下。 ▲緬茨姆東坡,廖正/攝 拍攝位置:東坡山谷/梅里考察NO.2線,4480m 緬茨姆峯 東南坡 山形圓潤親切,像個可愛的胖卓瑪。 ▲緬茨姆東南坡,廖正/攝 拍攝位置:埡口/梅里考察NO.2線,4606m 緬茨姆峯西南坡 ▲緬茨姆西南坡,歐陽明/攝 拍攝位置:辛康拉埡口 /梅里考察NO.17線,3693m 吉瓦仁安 位於緬茨姆峯右側,海拔5470米,28°21'23.06"北,98°44'15.23"東,傳説是緬茨姆的五個侍女。 ▲吉瓦仁安,廖正/攝 拍攝位置:粗卡/梅里考察NO.3線,4653m 巴烏八蒙 海拔6001米,28°23'29.11"北,98°43'10.97"東。 ▲巴烏八蒙東坡,顏秉瑋/攝 拍攝位置:笑農大本營/梅里考察NO.4線,3638m 巴烏八蒙 南坡 ▲巴烏八蒙南坡,廖正/攝 拍攝位置:神湖途中/梅里考察NO.3線,4295m 納松秋根 位於卡瓦格博的南端,海拔5833米,28°19'21.94"北,98°44'52.30"東。 ▲納松秋根,廖正/攝 拍攝位置:山谷底/梅里考察NO.14線,4216m ▲納松秋根,廖正/攝 拍攝位置:右側山脊/梅里考察NO.14線,4750m 扎堆吾學 海拔6365米,28°28'57.84"北,98°40'30.25"東,為紐巴冰川的發源地。 ▲扎堆吾學,白繼開/攝 拍攝位置:214國道,2426m 乃日頂卡 位於卡瓦格博的北端,海拔6379米,28°28'57.84"北,98°40'30.25"東。 ▲乃日頂卡,李世朋/攝 拍攝位置:坡均營地/梅里考察NO.8線,4121m 措格臘卡(卡瓦格博Ⅱ峯) 海拔6509米,28°30'46.63"北,98°36'23.08"東,位於卡瓦格博的北端,為第二高山峯,屬西藏境內。 2015年2-3月,未獲得任何許可的情況下,布魯斯.諾曼德和馬科斯.科斯塔完成了該山峯的首登。 ▲眺望措格臘卡(卡瓦格博Ⅱ峯),廖正/攝 拍攝位置:埡口/梅里考察NO.15線,4670m 戈達尼臘卡 海拔6108米,28°25'52.49"北,98°37'54.57"東。甲興村人叫“邦安”,意思是卡瓦格博的穀倉。 ▲戈達尼臘卡,歐陽明/攝 拍攝位置:去往甲興冰川途中/梅里考察NO.8線,3814m 在甲興埡口4380米,看卡瓦格博西坡各山峯全景。 ▲卡瓦格博西坡山峯圖,歐陽明/攝 拍攝位置:甲興埡口/梅里考察NO.8線,4414m 三大埡口 埡口,是指高海拔連續山脊上的一處相對較低的位置,通常也是古道通行中最困難的一個地理位置。 從南到北依次有三個埡口,多克拉、尼色拉古和説拉。這三個埡口均為雲南西藏兩地之間的連接點,也是分界點。 多克拉埡口 位於卡瓦格博最南端,海拔4479米,28°16'8.78"北,98°42'41.49"東。為卡瓦格博外轉線上最殊勝之地。 ▲翻越多克拉埡口,白繼開/攝 拍攝位置:多克拉埡口下/梅里考察NO.17線,3942m 尼色拉古埡口 海拔4680米,28°22'34.70"北,98°43'51.76"東,位於吉瓦仁安與巴烏八蒙之間,是一條古牧道上的埡口,行走艱難,兩地邊民早已不再通行。 ▲尼色拉古東側,顏秉瑋/攝 拍攝位置:尼色牧場/梅里考察NO.4線,3574m ▲尼色拉古西側,白繼開/攝 拍攝位置:埡口下/梅里考察NO.13線,3426m 説拉埡口 位於卡瓦格博最北端,海拔4815米,28°38'12.10"北,98°36'47.83"東是外轉路上海拔最高的埡口。 遍佈風化的灰色或紅色的礫石,山脊猙獰,景色壯麗。 ▲翻越説拉埡口,白繼開/攝 拍攝位置:埡口/梅里考察NO.17線,4815m ▲説拉埡口的經幡,廖正/攝 拍攝位置:埡口/梅里考察NO.17線,4815m 冰川分佈 冰川55條,總面積158.54平方公里。 ▲冰川分佈,數據來源中國第二次冰川編目,廖正/製圖 卡瓦格博區域冰川的形成,主要是受印度洋西南季風影響。 怒江,瀾滄江兩條水汽通道以及印度洋西南季風從孟加拉灣帶來的大量暖濕氣流,形成充沛的降水和降雪,為卡瓦格博成為中國低緯度最大的海洋性冰川羣創造了條件。 甲興冰川 也稱共森龍巴冰川(西藏),發源於卡瓦格博西坡和措格臘卡南坡。冰川面積15.87平方公里,為面積最大的冰川。 中下段表層冰體消融後,一部分冰川內磧暴露於表面,形成覆蓋冰川的表磧丘陵。 ▲甲興冰川,歐陽明/攝 拍攝位置:甲興冰川/梅里考察NO.8線,4068m 冰舌末端,已經樹木茂密。冰川上長樹的原因,是表層冰體消融,表磧物上積累、覆蓋土壤,然後植物生長。從這一自然過程,可推算氣候變暖,冰川消退的年代時間。 ▲甲興冰川末端,徐建民/攝 拍攝位置:冰川末端/梅里考察NO.8線,3915m 曲那通冰川 發源於卡瓦格博峯西南坡,位於西藏境內,冰川面積14.24平方公里,為卡瓦格博區域的第二大面積的冰川,冰川長度約8公里。 ▲曲那通冰川末端,李耀峯/攝 拍攝位置:冰川末端/梅里考察NO.11線,3057m 明永冰川 發源於卡瓦格博東坡,雲南境內,冰川面積12.38平方公里,為面積第三大冰川。 6000米附近,形成一個巨大的漏斗狀冰窖(粒雪盆)。南北延伸約5公里,東西寬3公里,冰雪厚度大約200-300米。 冰川冰體離開冰窖後,以40-60度的坡度向東北方向溢出,形成具有兩級巨大冰瀑布的山谷冰川。 1991年中日聯合登山隊遇難地C3,位於粒雪盆西側山體邊緣。 冰川冰體破碎支離,有成片分佈的冰塔林。依據91年山難遺骸移動數據,推算出明永冰川年平均運動速度為533M,是橫斷山區運動速度最快的冰川。 ▲明永冰川,白繼開/攝 拍攝位置:蓮花寺,3198m 斯農冰川 位於雲南境內,冰川面積10.01平方公里為第四大冰川。 冰川退化非常嚴重,曾經飽滿而充滿整個山谷的冰體,已消融而不復存在, 留下近百米高的側磧壟。 ▲斯農冰川,林焱/攝 拍攝位置:山脊/梅里考察NO.6線,4276m ▲斯農冰川末端,曹時全/攝 拍攝位置:冰川穀底/梅里考察NO.7線,3873m 乃日頂卡冰川 雲南境內,發源於乃日頂卡峯。冰川面積6.33平方公里。 措格冰川 西藏境內,發源於措格臘卡峯。冰川面積5.4平方公里。 ▲措格冰川,廖正/攝 拍攝位置:埡口/梅里考察NO.15線,4378m 納松秋根冰川 雲南境內,位於卡瓦格博最南端。由於冰川物質虧損,供給不足,原本完整連續的冰體已經斷裂。 圖中最小的是我們的一名隊員,感嘆在亙古的自然變遷中,人類的渺小。 ▲納松秋根冰川,白繼開/攝 拍攝位置:山谷底/梅里考察NO.14線,4370m 緬茨姆東坡冰川 雲南境內,懸冰川,規模較小,冰體厚度較薄,其存在取決於供給的冰量,容易形成,也容易消亡。 ▲緬茨姆東坡冰川,廖正/攝 拍攝位置:東坡山谷/梅里考察NO.2線,4480m 緬茨姆東南坡冰川 ▲緬茨姆東南坡冰川,雲南境內,羅永明/攝 拍攝位置:東南坡山谷/梅里考察NO.1線,3747m 巴烏八蒙冰川 ▲巴烏八蒙冰川,雲南境內,廖正/攝 拍攝位置:飛來寺,3400m 戈達尼臘卡冰川 位於西藏察瓦龍鄉甲興村東側。 ▲戈達尼臘卡冰川,白繼開/攝 拍攝位置:山谷/梅里考察NO.8線,3799m 紐巴冰川 雲南境內,以冰川下的紐巴村命名。 道路艱難,人跡罕至,冰體消融,碎石遍佈。岩層和冰層擠壓交疊形成的橫向紋路,記錄了冰川的年輪。 ▲紐巴冰川末端,曹時全/攝 拍攝位置:冰川末端/梅里考察NO.16線,3809m 未來30年,青藏高原暖濕化將會持續。該區域的冰川,因其低緯度低海拔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穩定係數小的物理特徵,會更加明顯消退和變化。值得持續關注、觀測和記錄。 高山湖泊 卡瓦格博區域共有十餘個高山湖泊,成因均為冰川挖蝕成的窪坑和冰磧物堵塞冰川槽谷積水而成,但演化階段或成熟度各有不同。 當才措 位於卡瓦格博西南,面積最大,成熟度最高的高山湖。海拔4545米,28°13'44.42"北,98°37'36.95"東。水域面積10.33萬平方米。 湖盆三面為峭壁,整體呈圍椅狀,屬冰川侵蝕形成的冰斗湖。 ▲當才措,李世朋/攝 拍攝位置:湖邊/梅里考察NO.12線,4545m 雅卓拉 位於當才措東北方向的下方,海拔4235米,28°14'24.47"北,98°37'52.26"東。 ▲雅卓拉,李世朋/攝 拍攝位置:湖邊/梅里考察NO.12線,4235m 許東錯 位於緬茨姆峯的西面,海拔3908米,28°18'31.10"北,98°41'44.12"東,水域面積2.48萬平方米。 是由終磧物阻塞形成的終磧阻塞湖。 ▲許東措,白繼開/攝 拍攝位置:湖邊山脊/梅里考察NO.13線,4308m 措格 位於卡瓦格博北端措格冰川冰舌部位,海拔4029米,28°33'17.98"北,98°35'24.87"東,水域面積2426平方米。 ▲措格,廖正/攝 拍攝位置:埡口/梅里考察NO.15線,4378m 甲興冰湖 海拔3920米,28°27'36.14"北,98°36'8.31"東,水域面積1987平方米。 為甲興冰川西側冰舌冰磧物堆積擠壓,以及南側溪流溶濁形成的非典型終磧阻塞湖。 ▲甲興冰湖,陳翠文/攝 拍攝位置:湖邊/梅里考察NO.15線,3920m 粗格 位於納松秋根腳下的冰磧湖,海拔4232米,28°17'56.43"北,98°43'27.87"東,周邊還有3個小湖。 ▲粗格,蘇冠名/攝 拍攝位置:湖邊/梅里考察NO.14線,4312m 緬茨姆峯東南部4個未名湖 海拔高度依次為4789,4773,4654和4501米,最大一個湖的水域面積為2.4萬平方米。 ▲緬茨姆峯東南部未名湖,廖正/攝 拍攝位置:湖邊,4773m 冰湖 位於雨崩村周邊,海拔3866米,28°24'32.92"北,98°44'44.36"東,水域面積1.1萬平方米。 ▲冰湖,顏秉瑋/攝 拍攝位置:埡口/梅里考察NO.4線,3940m 尼色湖 位於雨崩村周邊,海拔3540米,28°23'34.21"北,98°45'48.94"東。水很淺,類似沼澤。 ▲尼色湖,顏秉瑋/攝 拍攝位置:湖邊/梅里考察NO.4線,3540m 神湖 位於雨崩村周邊,海拔4470米,28°21'33.54"北,98°47'10.20"東。 ▲神湖,廖正/攝 拍攝位置:湖邊/梅里考察NO.3線,4470m 冰川在消融變化,與冰川密切依存的湖泊也會繼續演化。 高山上的花園 強烈地形反差的峽谷高山,4000米以上的垂直高差,形成了5個植物垂直分佈帶,造就了該地區非常豐富的植物類羣。 ▲植被垂直分佈圖,廖正/製圖 1923年,植物學家金敦·沃德在《藍罌粟的故鄉》一書中寫到:“我深信這是亞洲最迷人的地區之一,多姿多彩的高山花卉,數之不盡的野生動物,異域風情的民族部落,以及複雜的地理構造。” ▲高山杜鵑,李家琛/攝 尖被百合(Lilium lophophorum (Bureau &Franch.) Franch.) 生於高山草地、林下或山坡灌叢中,海拔2700-4250米。花型十分奇特,6枚花被片先端粘連,一朵朵形同高山上的華美提燈。 ▲尖被百合,廖正/攝 暗綠紫堇(Corydalis melanochlora Maxim.),罌粟目,罌粟科,紫堇屬。 生長於海拔3900-4500米的高山草甸或流石灘,用天空的色彩在荒蕪之處妝點綻放。 ▲暗綠紫堇,陳翠文/攝 葉萼龍膽(Gentiana phyllocalyx C. B.Clarke in Hook. f.),捩花目,龍膽科,龍膽屬。 龍膽科絕大多數的屬和種都集中於我國西南山嶽地區。生於山坡草地、石礫山坡、灌叢中、岩石上,海拔3000-5200米。 花期可到10月,顏色如高原天空一般的湛藍。 ▲葉萼龍膽,陳翠文/攝 全緣葉綠絨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 (Maxim.) Franch.),罌粟目,罌粟科,綠絨蒿屬。 又稱黃罌粟,花期5-8月。生於4000米以上,礫石坡,流石灘,灌叢和草甸等。 綠絨蒿是極其稀有珍貴的高山花卉,全球約49種,而48種都在喜馬拉雅和橫斷山脈。 ▲全緣葉綠絨蒿,陳翠文/攝 美麗綠絨蒿(Meconopsis speciosa Prain),又稱喜馬拉雅藍罌粟(Blue Poppy) 一年生草本,多鏽色或淡黃色刺毛,主根較粗,花瓣薄如蟬翼,色澤令人炫目。 ▲美麗綠絨蒿,廖正/攝 長葉綠絨蒿(Meconopsis lancifolia) 這張圖大約是在海拔4600米拍攝的,名符其實離天空最近的花朵。 ▲長葉綠絨蒿,陳翠文/攝 寬葉綠絨蒿(Meconopsis rudis (Prain) Prain) 綠絨蒿生存環境嚴苛,完成一朵花的使命,往往需要十年的孕育和積蓄。 ▲寬葉綠絨蒿,陳翠文/攝 滇西綠絨蒿(Meconopsis impedita) ▲滇西綠絨蒿,陳翠文/攝 氈毛雪蓮(Saussurea velutina W. W. Smith),桔梗目,菊科,風毛菊屬。 多年生草本,生於高山草地、灌叢及流石灘,以及海拔4000米以上地區。 ▲氈毛雪蓮,陳翠文/攝 水母雪兔子(Saussurea medusa Maxim)桔梗目,菊科,風毛菊屬。 生長於海拔4000-5600米的,多礫石山坡、高山流石灘。為國家新增二級保護植物。 ▲水母雪兔子,廖正/攝 高山花卉的迷人,除了美,還有其為適應嚴苛生境而演化的一些非常特別的性狀,如矮小而根系發達,温室,棉毛,墊狀,藍紫色為主等。 自然聖境 雪山,常常地處荒涼,遠離人煙,遺世而孤傲。 卡瓦格博卻例外,如眾神蒞臨人間。 半山有散落的牧場,山下分佈着十餘個村莊,温暖的峽谷四季如春,鮮花開放。數量眾多的原住民,以自然資源為依存,以神山文化為信仰。 雪山與人,和諧共存。 ▲雪山旁的飛來寺村,廖正/攝 穿行於世俗與神聖之間,煨桑祭祀,誦經祈福,是每日生活的內容。 ▲煨桑祭祀,關樂觀/攝 拍攝位置:甲興/梅里考察NO.15線,3766m 雨崩神瀑,是卡瓦格博內轉經的朝聖之地,神瀑之水能夠潔淨心靈。 ▲通往神瀑的轉經路,廖正/攝 拍攝位置:粗卡/梅里考察NO.3線,4653m 雪山高懸於上,而河流在峽谷中深切,蜿蜒流淌,十餘個美麗的村莊分佈在河流孕育的台地上。 ▲瀾滄江河谷台地上的村莊,陳翠文/攝 雨崩村,隱祕於雪山中的村莊。 ▲隱祕於雪山中的雨崩村,梁爽/攝 拍攝位置:山脊/梅里考察NO.5線,4356m 滇藏公路在山谷中穿行,河谷旁的斯農村綠樹成蔭。 ▲滇藏公路與斯農村,廖正/攝 紐巴冰川下的河谷旁,一片美麗的原始森林,高大,挺拔,是馬鹿,鬣羚等野生動物的棲息之地。 茶馬古道梅里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形成於唐,興盛於明清,為漢藏之間的重要古道。 溜筒江,曾是茶馬古道的重要渡口,因人馬渡河都用竹溜索而得名。 ▲古道記憶溜筒江,廖正/攝 瀾滄江邊的果念村與雲嶺鄉。 ▲峽谷中的村莊,廖正/攝 從辛康拉埡口俯瞰位於河谷台地上的阿丙村。 ▲高山下的阿丙村,白繼開/攝 養犛牛是藏民族重要的生活內容,健壯的犛牛需要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牧場。 克魯勃高山牧場,位於西藏境內的措格,海拔4346米。 ▲位於措格的克魯勃高山牧場,廖正/攝 拍攝位置:埡口/梅里考察NO.15線,4670m 阿東牧場的雪山與犛牛。 ▲阿東牧場,白繼開/攝 一座山兩億年,人類文明五千年,而我們只有幾十年,渺小卻又榮幸的被接納於雪山之間,去仰望,去發現。 這86張圖看的可還過癮嗎?沒看夠也不用着急,我們還有25篇文章、140餘幅高清圖片,梅里雪山全新線路,首次探索影像和文字記錄,都在本文作者廖正老師的《梅里:探尋卡瓦格博之境》一書中。 除了上述精美圖文,還有更多2019年考察團隊隊員,從多個視角記錄他們卡瓦格博考察之旅,更多細節盡在書中。 內容珍貴豐富,值得購買收藏! 購書鏈接請點下圖。 本書原價128元, 户外探險山頂商店售價98元! 並且還是第一作者廖正老師簽名款哦! 致謝: 特此感謝本文圖片的攝影師白繼開,蘇冠名,李耀峯,李世朋,顏秉瑋,羅永明,歐陽明,梁爽,陳翠文,林焱,李家琛,曹時全,關樂觀,徐建民以及參加本項目的84位志願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