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了,有沒有一種感覺:自己精力不夠,記東西有點慢,容易忘事情…… 其實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我們年齡小的時候,整個身體都是處於生長階段,大概在高中至大學的階段身體生長達到成熟的時候,就是我們精力頂端,過了這個階段又開始慢慢下滑,到了30歲後這種變化就變得較為明顯了。 到了30歲之後,如何應對這種變化,提高記憶力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第一,保證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方面多加註意,可以保證我們的精力衰減變慢,甚至讓人感覺精力仍然充沛。我們需要注意飲食、運動、作息的安排,這種安排需要把握一個度:過猶不及。無論是吃還是動,無論是工作還是休息,都有一個度,過度了傷身體,不及了沒效果,兩者都是不可取的。尤其是玩手機的朋友,不要玩得忘記時間的存在。 第二,對記憶內容要進行精加工。囫圇吞棗的故事都聽過,不嚼一嚼吃下去會不消化。我們的大腦也是一樣的,對於要記的內容不加工,吸收的內容也會產生“記憶不良”的效果。 對記憶內容進行精加工主要體現在分、聯兩個方面。 分指的就是對內容進行細緻的分析,並根據不同的特徵進行恰當的分類整理。比如要記憶“絲綢之路”的內容。 我們就需要對絲綢之路的內容進行分析,把物品、方向、關鍵地名提取出來,長安出發向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轉運到歐洲的內容就很容易被我們記憶下來。 如果再用上箭頭配合,向西就向左畫圖,絲綢之路的示意圖畫出來就更容易印在腦袋裏,再用自己的畫都可以描述正確。這個示意圖可以説就是大腦的思維圖,幫助我們記憶的思維模型。 另外,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地名是5個大地方,記憶絲綢之路的時候就可以提示有5個點,回憶就可以一一對應檢查,效果會更好。 總之,分就是要善於分析,對不同的內容進行特徵區分,再進行模式組合形成思維模型,這樣記憶就會容易很多。 聯一個是聯想到其他更多有關或無關的內容,只要能幫助我們強化所記內容的特徵,另一個就是以其內容為本聯想到實際的畫面或場景。 絲綢之路在長安,想象長安所獨有的特徵,什麼兵馬俑之類的場景,可以幫助我們把長安轉化為可視的圖像。另外,再聯繫到今天的西安,將古今結合起來,記憶也會更有現實感。當然,因為這些是地名,圖像並沒有那麼具體,所以藉助於兵馬俑的圖畫,我們會記得更牢一點。 為什麼要將內容分解、聯繫起來呢? 因為我們的大腦對複雜、混亂、抽象的內容是很難記憶的,所以我們要將這些內容進行深加工的處理,將其轉化為簡單、規律、形象的內容,記憶起來就會變得輕鬆。 |
|